雷公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常识有哪些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滑膜持续炎症和关节软骨及骨质破坏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RA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公共卫生负担日趋严重。雷公藤具有祛风通络、除湿止痛、解毒杀虫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及皮肤病等,尤其在治疗RA方面疗效显著。从实验药理学与临床研究2个方面系统综述近年来雷公藤治疗RA的较新研究进展,包括雷公藤单味药应用、雷公藤与其他中药配伍应用以及雷公藤与化学药联合用药,以期促进雷公藤用于RA治疗的创新药物研发与临床合理有效应用。
成都类风湿医院描述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系统性结缔组织疾病,在中医上属“弊证”范畴,其病理特征是滑膜增生导致关节软骨和骨降解,从而导致功能性残疾[1]。RA患者分布于全球,其发病具有一定的种族差异,在不同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18%~1.07%,而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32%~0.36%,且女性多于男性[2],其高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已被列为未来对人类健康影响较大、医疗消费较高的五大疾病之一。RA发病机制复杂,存在多个作用靶点和环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普遍认为与个体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和失调的免疫反应有关,如何有效地防治RA仍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治疗RA的药物传统上分为非甾体类抗炎药、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等。其中化学药疗效单一,不良反应较多,患者耐受性差,且不适当的化学药治疗所致药源性疾病的发病率更高,大大地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而天然药物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整体作用特点,在治疗RA方面更有优势。
雷公藤是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 的根,又名黄藤、断肠草等,主产于福建、浙江、安徽、河南等地,主要以去皮根的木质部入药。其药用较早记载于明朝兰茂所著的《滇南本草》,称其“味辛,性温,有毒。入肝脾十二经,行十二经络”,具有“治筋骨疼痛、风寒湿痹、麻木不仁、瘫痪痿软、湿气流痰”等功效。目前认为雷公藤的有效部位主要包括二萜类、生物碱类、三萜类及苷类等,其中很多成分既是抗炎及免疫抑制的有效成分,又是毒性成分。
类风湿关节炎常识中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雷公藤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肿瘤、抗排异、抗血管生成、骨保护、神经保护等作用。且雷公藤已作为一种非甾体抗炎剂和免疫抑制剂广泛用于RA的临床治疗,是疗效确切的单味中药。但其治疗RA同时伴随的副作用也应引起许多关注,主要表现在肝脏、肾脏、心脏、生殖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等。近年来,开展了大量针对雷公藤与中药配伍或与化学药联用的增效减毒作用的研究,本文分别从实验药理研究及临床研究2个方面综述雷公藤及其配伍治疗RA的较新进展,以期促进其在临床上更有效合理的应用。
文章部分文字、图片、数据、视频等内容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