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天气冷了更容易患上痛风?
寒露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许多人会相继出现中医上所悦的“凉燥”症状,即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寒露时节养生跟秋分不一样,寒露养生较主要的是预防“凉燥”,从养阴防燥、润肺益胃方面入手。
在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水果有梨、提子、荸荠、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莲藕、银耳等,以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
早餐应吃温食,较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饣品。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
感冒
寒露以后,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感冒是此时较易流行的疾病。着凉是伤风感冒的重要诱因,要适时更衣,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随着寒露节气的到来,气温降低的速度将明显加快,公众应准备好换季的秋装。特别是老年人,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可适时加厚衣服。秋天早晚凉,千万注意别让“背”和“心”凉着,必要时,可先穿上毛背心或夹背心。
实践证明,萝卜中的萝卜素对预防、治疗感冒有独特作用。具体做法是把甜脆多汁的萝卜切碎,压出半茶杯汁,再把生姜捣碎,榨出少量姜汁,加入萝卜汁中,然后加白糖或蜂蜜,拌匀后冲入开水当饮料喝,每日三次,连服两天,可以清热、解毒、祛寒,防治感冒。
秋燥症
此季节,不少人会出现如口鼻咽喉干燥、皮肤干裂、大便秘结等症状,这是秋燥症的表现。寒露以后,随着气温不断下降,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寒露在南方气候较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因而人们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
从中医养生角度上说,“寒露”时节,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牛奶、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
秋燥时节,还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当然,将少量葱、姜、辣椒作为调味品,问题并不大,但不要常吃、多吃。
抑郁症
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万物逐渐萧条,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易于产生伤感的忧郁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
加强日照和光照是快乐起来的第一要领。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每天照射一定量的太阳光或明亮的人工光线,可以减少秋季抑郁症病人的自杀念头。当阴雨天或早晚无阳光时,应尽量打开家中或办公室中的全部照明装置,使屋内光明敞亮。人在这种光线充足的条件下进行活动,可调动情绪,增强兴奋性,从而消除抑郁情绪。
如果感到情绪不佳,不妨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多抽时间外出走走,或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或者找朋友聊天,都可以缓解心理的抑郁情绪。如果心理郁结实在无法排遣,不妨去看看心理医生,听听专业的指导。
皮肤瘙痒
皮肤瘙痒是常见疾病。通常皮肤瘙痒以躯干为主,大腿内侧和小腿屈侧、关节周围也常见。痒为阵发性,轻重和持续时间不一,吃了刺激性食品或温度升高时易诱发或加重。
很多人无论是夏季还是秋季,都喜欢每天洗一个澡,医生指出这是不科学的。这个季节,沐浴不宜过勤,而且肥皂以及沐浴露也不能使用一些碱性较大的成分。与此同时还要保持大便通畅,可排除体内积聚的致敏物质,避免诱发瘙痒。
痛风
深秋天气转冷,人体进食中枢受到寒冷刺激,引起食欲增加,饭量增大,若多食肥甘厚味,则体内血尿酸产生过多,容易发生痛风。这里特别提醒痛风患者,为防止夜间尿液浓缩,可在临睡前或半夜增加饮水量。
成都治疗痛风医院陈建春主任:每天要多喝水,增加尿量,以利尿酸的排泄,并要维持正常标准的体重,若体重过重应慢慢减重,减重以每月减轻一公斤以内为宜,不宜快速减肥和断食(因为会使细胞崩解产生大量尿酸),以免引起痛风发作。蔬菜类除晒干香菇、紫菜干不宜大量食用外,其它皆可食用,水果则无禁忌,但果糖宜少摄入,因其可加速尿酸合成,故蔗糖、甜菜糖及蜂蜜均不宜食用。
文章部分文字、图片、数据、视频等内容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