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诊断类风湿,从“老三件”到“新三件”
20年前,主诉关节疼痛、僵硬,关节肿的病友就诊时,门诊医生经常开出“抗O”、血沉、类风湿因子(RF)这三项检查。结合手足X线摄片,风湿科医生在排除了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干燥综合征、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腱鞘炎及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免疫性疾病后,有些典型病例即被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
但一部分不典型的病例靠临床表现、X线改变和“抗O”、血沉、类风湿因子(RF)这“老三件”检测,只能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可能”, 但不能确诊。
如今,这些当年靠“老三件” 检查不能确诊的关节炎病友,靠“新三件”检查很快得到早期诊断。这“新三件”就是---抗环状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
成都类风湿医院主任提醒:早期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是减少致残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但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表现不典型,极易被误诊、漏诊。在国际通用的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中,类风湿因子是唯一的血清学诊断指标。诊断不符合诊断标准的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有赖于实验室检查。
10余年来国内外风湿病学家、免疫学家不断致力于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探讨。对类风湿关节炎血清学早期诊断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近年,“老三件”与“新三件”联合检测作为早期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金标准”,造福了广大风湿病病人。
为促进风湿痹症学术交流,加强风湿痹症诊疗规范化建设,推动风湿痹症健康教育开展,“2018四川省中医药信息学会·痹症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学术交流会”将于2018年3月31日-4月1日在成都盛大召开。学术会议期间,北京、台湾、四川风湿关节疾病名医将携手开展“2018首届风湿关节疾病名医联合会诊”。
文章部分文字、图片、数据、视频等内容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